据中国之声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报道,特别策划《问诊京津冀》第二篇《京津冀“大教育圈”离现实还有多远》。
北京郭女士家的孩子明年将参加高考。虽然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,但是她已经开始为孩子寻找报考的目标了。郭女士说,北京好学校很多,暂时不考虑河北省的高校:
郭女士:北京最好的学校当然是北大、清华了,其他的还有人大、师大什么的吧。河北的好学校,好像就一所河北工大,其他的就不知道了。
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是个不争的事实。相比高校林立的北京,坐落在天津市的行政区域内的河北工业大学是河北省唯一的一所211高校。因为属地划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,曾经造成河北工业大学定位发展的“尴尬”,河北工业大学高教中心副主任于树江:于树江:全国只有一所211大学是“异地办学”,就是我们河北工大。大家都认为这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。
借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东风,河北工业大学的发展已经打破地域的“藩篱”,不仅获得了天津市的大力支持,还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对口合作,彻底摆脱了那段尴尬日子。于树江坦言,河北工业大学的科研成功已经在京津冀地区大量转化,培养的人才也直接服务于区域发展:
于树江:比如像学校的海水综合利用、建筑节能等等这些技术,在唐山、沧州还有天津多家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。每年大约有1500名毕业生留在天津就业、创业。
为了推进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,人们尝试将北京的教育资源外迁,由此,“东方大学城”应运而生。1999年,北京中医药大学、北京联合大学等30多所高校集结在距离北京30公里的河北廊坊。但是,近年由于土地管理、债务、收费等诸多原因,目前驻扎在大学城内高校已经减少到9所,其涉及本科教育的只有两所。说起如今的大学城,已经上班的田洪悦感慨不已:
田洪悦:和大一刚去的时候彩旗飘飘、新生生机盎然完全就是两个概念。可以说破败不堪吧,反正我们宿舍楼什么的都没有了,就像一个空城,很多楼都废着了。反正别的学校都不挂牌了,我想牌子都没了,学校可能也没了吧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直言,从已有的情况看,通过搬迁学校的方式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,效果并不理想:
常纪文:大学,学生好搬迁,教师不好搬迁,因为教师有子女、有配偶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外地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研究院、分校,有几个办成功的?这充分说明这些大学是不愿意去外地的。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好的大学搬到外地,最终办得一塌糊涂的现象。
面对风光不再的大学城,很多人都在思考:离开了北京的北京大学,究竟还是不是北大?京津冀教育一体化该如何推进?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,挪动已有的“存量”教育资源非常复杂,但是可以鼓励北京高校将“增量”资源向周边辐射:
张贵:首先关注还是增量,不涉及原有的学校搬迁的历史问题,它不涉及在北京的人才。 (记者 杜震 陈庆滨 马喆)
来源:中国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