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日前网上流传的一张“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”生动体现了从1979年到2011年高考的家庭支出,为高考生备考,一个家要付出多少成本?网友惊呼高考成本30年暴涨8万倍。本报记者采访了在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几位考生,以及今年“家有高考生”的家庭,看看不同年代的高考成本账。
调查
上世纪70年代:早餐多两个煮鸡蛋
李女士是1979年参加的高考,现在在石家庄一所高校任教。
“那时候家里孩子多,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独立学习、然后去考试,哪有家长管的?一切都很自然。在经济上更是没什么特别的花销,跟平日里基本一样,所以心里也没什么压力。高考前根本没有加营养一说,考试那几天吃的什么根本不记得了,因为跟平时的一日三餐没有什么两样,只记得早餐增加了两个煮鸡蛋,算是增加营养了。”
上世纪80年代:买资料花了百十元
黎先生在省会一家大型国企工作,1988年参加高考。
“我高考的时候已经是80年代末期了,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好转。家长能做到的就是吃得稍微好一些了,想吃什么家里尽量给做。除此之外,还真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投入了。对了,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买一些高考复习资料,那时候书也没现在这么贵,一本书也就几元钱,十几元钱就算贵的了,所以算下来也就百十元钱吧。”
上世纪90年代:80元吃顿“犒劳宴”
郑女士是1998年的高考生,现在在省会一家媒体当编辑。
“高考时,我在县城的中学住校。没想到在高考的第一天,父亲竟骑着自行车,赶了近20公里的路程,一大早出现在校门口。父亲没有特别的表示,就说来看看。在上午第一场考试结束后,为了犒劳,也为了鼓励备战下一场考试,中午,父亲特意请我和一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到县城一家饭店吃了一顿,那顿饭吃的是什么,已经记不清了,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花了80多元钱,感觉太奢侈了。”
2000年代:补习数学花一两千元
2002年参加高考的杜女士是标准的“80后”。
“我是文科生,数学不太好,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报一个补习班,具体花多少记不得了,大概一两千吧。这就是最大的投入了。吃的也没什么特殊的,没吃过保健品,就是父母把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得好一些。考完试也没出去玩,因为考得不太好,在家闷了一暑假,哪也没去。”
2013年:请家教花了2万多
韩女士的女儿在石家庄27中南校上高三,马上就要高考了。提起女儿高考的花销,韩女士说:“是挺多的,尤其是补课费,从高二到现在,花了两万多了。”
韩女士说,女儿的数学是弱项,所以她从高二后半学期就开始找家教,在自己家附近一个民办培训机构交了1.1万的补课费,买了100个一对一的课时,相当于每课时110元,还是打包价。让她满意的是,这笔钱没白花,在一对一老师的指点下,女儿的数学成绩提上来了。眼看100课时到了,韩女士跟老师私下商量,把老师请到家里做家教,这样每两小时150元。上高三后价格又涨了,单给老师的就得100元一小时,这样下来又花了6000多元。
今年韩女士还给女儿请了英语家教,已经花费3000多元。这样算下来,从高二到高三的补课费超过2万元。
分析
为何高考投入越来越大
为何家长不惜“重金”为考生出钱出力?在调查中,一些家长表示,高考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,所以会不计成本地向孩子投入再投入;其次,也有一些家长是为了圆梦,自己没有读过大学,希望孩子来帮自己完成心愿;还有,一些家长花钱纯属买心理安慰,别人家的孩子上补习班,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能亏欠了,至于有没有用,听天由命吧。
对于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花费万元给孩子请家教补课,业内专家认为,投入越大,孩子压力有可能越大,而且,家长的投入与实际收效往往难成正比。
石家庄市二中的高老师说,现在一对一的补课的确相当热门,随便补一补就得花几千元上万元。那么孩子需要花这么多的钱来补课吗?高老师认为应区别对待,对于一部分本身素质不错又爱学习的学生来说,找个老师帮着查漏补缺,对提高成绩的确有帮助;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功课差得比较多,或者本身对补课已有抵触心理,找家教就意义不大,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找老师补课多数是属于自我心理安慰,好像必须花了这笔钱才安心。
变化
高考房保健品降温了
今年记者采访发现,往年火得烫手的“高考经济”今年没有升温而是遇冷。对此,教育专家认为,对待高考平常心最重要,“高考经济”的泡沫被平常心所挤破是个进步。
记者昨天走访了一些宾馆饭店发现,不少宾馆今年压根就没有打出“高考房”的促销招牌。“来询问预订的学生家长也比较少。”离石家庄一中较近的天佑大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对于是否设中午提供考生休息的“钟点房”,酒店也表示没有特别安排。
一位订了高考房的家长说,如果不是自己家离考点太远了,也不会考虑订高考房。
此外,记者从各大超市保健品专柜以及一些药店了解到,今年前来购买保健品的家长寥寥无几。
对于今年高考经济降温,有关专家认为,这是一种进步。省会教育界的一位专家说,不妨让孩子静悄悄地参加高考,这也许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。(记者秋凌 刘文静)
来源:燕赵都市报